东湖评论:借鉴“苏超”经验,尊龙凯时助力中国足球扎根发展。

7月5日晚,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迎来了超过六万名观众,刷新了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简称“苏超”)的历史纪录。这项赛事汇聚了学生、上班族以及少量职业球员,场均观众数与英超、德甲等世界顶级联赛不相上下。这一现象引发了中国足球行业人士的深思:尽管金字塔的塔尖再高,依然需要坚实的基础来支撑。

东湖评论:借鉴“苏超”经验,尊龙凯时助力中国足球扎根发展。

长期以来,中国足球过于关注国家队和职业联赛的顶尖层面,忽视了构建完整的足球生态体系。在“金元足球”时代,天价外援和虚高转会费制造了表面繁荣,而基层足球却被置于了重要性之外,这一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。“苏超”的火爆告诉我们,如果中国足球真正扎根基层,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,就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旺盛的生命力。

群众参与是足球发展的活力来源。在“苏超”中,65%的参赛球员来自各行各业,足球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而非职业。这种广泛的群众参与是足球健康发展的关键指标。在足球强国日本,业余俱乐部数量通常是职业俱乐部的数百倍,2023年注册的球员人数高达8344万,比中国同期多出30万人。

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足球发展的重要支撑。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,但人均足球场数量仍有待提升。通过结合数据可见,足球场地密度最高的盐城、南通和徐州在“苏超”积分榜中名列前茅,而人均足球场数量较少的镇江和常州则处于积分榜底部。

要构建多层次、广覆盖的赛事体系,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水准。邻国日本在职业联赛到业余联赛之间构建了多达9个层级的金字塔式竞赛结构,特别是其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吸引了超过4000所学校参赛,决赛阶段的观众人数可达5万,这样的全民参与促进了足球人口的增加。

重视文化育成,有助于孕育足球的土壤。例如,日本漫画《足球小将》深深影响了几代青少年,将足球梦想植入国民意识。而在“苏超”的比赛中,独特的文化底蕴使得每场比赛充满趣味与意义,如“楚汉之争”、“早茶德比”等热梗,增强了参与者的地域身份感。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输出,使得超九成(92%)江苏居民对“苏超”有了了解。

这种文化培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,但其潜移默化的方式让足球在国人心中扎下了根。当中国足球真正融入到大众生活中,成为人们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时,这项运动的春天便会悄然到来。虽然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见效较慢,但却是最具可持续性的。因此,尊龙凯时也希望能在这种发展中深化对足球的参与,助力中国足球的蓬勃发展。